媒体:刀吹们放过刀郎吧 中老年人的周杰伦现象
今年最抢手的演唱会非刀郎莫属。打开大麦APP热搜榜,刀郎以绝对优势跃居榜首,力压张杰、邓紫棋、周杰伦等众多歌手。截至11月25日,“刀郎演唱会”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超过230亿,在快手也达到26亿。今年8月,刀郎的线上演唱会“山歌响起的地方”吸引了约6000万人次观看,点赞数超7亿,打破了周杰伦保持的视频号直播纪录。
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上的刀郎粉丝多为中老年人。据扬子晚报报道,南京站的观众中,60后、70后占半数,80后、90后占比超30%,95后、00后仅占20%。许多人将刀郎比作“中老年人的周杰伦”,甚至有人称他为“刀神”。这一现象背后,是怀旧情结还是互联网时代的集体造神?
去年新专辑《山歌寥哉》引发全民关注后,刀郎宣布举办“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4巡回演唱会”,将在成都、广州、南京、澳门四城演出。尤其是澳门站,门票迅速售罄,还因需求火爆临时增设了合肥和厦门场次。二级票务市场上,厦门站内场票被炒至22000元,看台票价格突破8800元。
线下演出的火热带动了线上流媒体收听的暴涨。成都站结束后,刀郎多首作品登上QQ音乐和酷狗音乐飙升榜前25位。其中,《喀什噶尔胡杨》《冲动的惩罚》《西海情歌》等经典曲目尤为受欢迎。刀郎的粉丝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如一位85岁的高龄粉丝,从2004年起就追随刀郎,被称为“钻石粉奶奶”。
年初,“刀迷”们在上海、新疆多地举办了刀郎作品研讨会,探讨其艺术价值。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许多深度解析刀郎作品的“刀学”博主,甚至有建议将其列为四川内江的“一师二相三状元四大家”之一。短视频平台上,花式膜拜随处可见,狂热粉丝甘愿被称为“刀吹”,认为刀郎远超罗大佑、李宗盛等人。
然而,不少人对“刀郎封神”表示不解,认为这种过度吹捧不仅败坏了刀郎的路人缘,还有可能造成反噬。一些网友反映家中长辈被“刀吹”洗脑,每天单曲循环播放《西海情歌》,并对质疑毫不接受。“刀吹”们则认为反对者是“学没上好、阅历不足、没有慧根、修行不够”,强调“凭什么压制千万刀迷的深情表达”。
尽管如此,刀郎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草根音乐人。早期作品虽被归类为下沉市场,但依然堪称上乘之作。台湾金牌制作人陈小霞评价《冲动的惩罚》时认为刀郎的音乐有一种“无欲的诚恳”。2011年,刀郎为张纪中版《西游记》重制的《敢问路在何方》融合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电吉他等元素,至今仍新颖鲜活。
沉寂多年后,刀郎带着新专辑《山歌寥哉》回归公众视野。《罗刹海市》以其不规则节拍和丰富的编曲赢得了大量听众。刀郎早期作品中的直白抒情和朗朗上口的旋律吸引了大批草根听众,而后期实验性和文学化的表达则吸引了一批试图“附庸风雅”的听众,为刀郎被捧上神坛奠定了基础。
《山歌寥哉》的全网翻红,得益于《罗刹海市》中“又鸟”、“马户”的二创解读,契合了反精英主义潮流。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刀郎成为了一种集体情绪投射,对抗庸常生活的兴奋剂。刀郎对音乐的坚持与探索,担得起是一个好的创作者,也是中年人心中的“周杰伦”,但不应被异化为“永远的神”。
客观来看,《山歌寥哉》并非完美无缺,存在一些修音失真等问题。不少乐评人给予了较中肯的评价,但也提到了提升空间。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假热搜和假话题,如《罗刹海市》破吉尼斯纪录等,这些消息很快被官方辟谣。随着谣言被戳穿,刀郎的口碑有所下滑,幕后团队的营销手段也受到质疑。
刀迷在社交网络上对刀郎的维护,表面上是对艺术价值的认可,实则是对自我认同的防御。丁太升指出,《罗刹海市》成为了大师兄们的神符,保佑起了从此刀枪不入的广大粉丝。这种现象背后是典型的互联网“神坛逻辑”,情感认同、大众追捧、解读过度、质疑反噬或“新神”出现。无论哪个时代,总有一部分人热衷于为艺术家塑造近乎神圣的形象。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过度解读中被遮蔽,作品本身的真实价值被抹去。艺术家不需要被神化,音乐作品也不需被包装成奇迹。对艺术的真正尊重在于允许它保持真实、瑕疵和人性化的自然状态。正如刀郎本人所传达的朴素质感——只是在真实的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