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地出生人口“反弹”,如何保持这一趋势?生育支持政策发力
近年来,人口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多地出生人口数量出现“反弹”,此前已连续七年下降的趋势有望得到缓解。从目前各地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广东、山东青岛、湖北天门、江苏常熟、陕西宝鸡、内蒙古阿拉善盟等地的出生人口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例如,广东的住院分娩活产数较2023年同期增长了1.4%。
在大多数国家,生育率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定的反比关系,即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较高水平时,生育率往往显著降低。我国的人口增长变化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从2017年到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连续七年下降,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特别是在老龄化、少子化、长寿化并存的背景下,人口问题愈发凸显,受到高度重视。
针对出生率下降的整体态势,不同层面的生育支持政策正在持续跟进。近日,国办印发了专门措施,旨在从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方面助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在此背景下,多地出生人口“反弹”无疑是个好消息,但要保持这一趋势,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我国部分地方出生人口出现“反弹”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三年疫情后的生育补偿效应和结婚人数增加。疫情期间,许多家庭推迟了结婚和生育计划。随着疫情结束,不少夫妇在2023年开始备孕,这些孩子将在2024年出生。据民政部数据,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为768.2万对,比上一年增加了84.7万对,这是自2014年以来结婚登记人数连续9年下降后首次止跌回升。
此外,我国民间还有龙年生育偏好的传统。龙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许多家庭认为在龙年生育能够给孩子带来好运和祝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52年至2023年六轮完整生肖年的出生人口数据,龙年、蛇年、马年是出生人口最多的三个生肖年。
出生人口有所“反弹”还受益于各地生育支持政策的推动。各地已经推出的生育支持措施包括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时间支持、文化支持等,提升了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以湖北省天门市为例,该市2023年出台鼓励生育五条措施,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可分别享受9.63万元、16.51万元补助。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8月14日,天门市出生人数达到4232人,比2023年同期多出431人,首次实现“由降转增”。
尽管如此,未来我国出生人口仍面临下行压力。主要原因之一是育龄妇女数量下降以及年轻人生育意愿低迷。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未来几年我国育龄妇女数量平均每年将减少约400万人。同时,多次生育意愿调查显示,年轻人不愿生、不敢生的主要原因是生育养育成本高、经济负担重。例如,《绵阳适龄人口生育意愿调查报告》显示,“生育养育成本高,经济负担重”占比为86.4%。
为此,各地需要正视这一现实问题,出台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生育养育成本。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尊重和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文件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其中生育补贴尤为重要。已有多个地方政府出台了生育补贴政策,但关键在于落实。
此外,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也是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我国妇女劳动参与率较高,很多夫妻都是双职工,而未满三岁孩子的托儿服务严重缺乏。国家卫健委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3岁以下婴幼儿在我国各类托幼机构的入托率仅为5.5%,供给和需求缺口较大。随着退休年龄逐步延迟,老人帮带孙辈的情况也会遇到更多困难。因此,需要大量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缓解双职工家庭“孩子生下来谁来带”的后顾之忧。
无论国家政策还是地方措施,都需要一一落到实处,才能发挥支持生育的作用。可以预见,随着社会共识的提升及更多生育支持措施的出台和落实,部分地方出生人口难得的“反弹”趋势不仅有望保持,我国人口下降的整体形势也将逐步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