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器械企业转产中国:“种草是追马的最好方法” | 海斌访谈
“这个机器人结合了转产和本土转型。”美敦力副总裁于婧近日在进博会上表示。
Mazor X是美敦力的脊柱外科机器人,它原来是从国外出口中国,现在已经可以由美敦力康辉常州科技园生产制造。类似的,测序仪器制造商因美纳则把部分产能从新加坡转到了中国上海。
跨国公司往往全球布点,产业链条的调整,意味着国与国之间的产业竞争。中国医疗器械生态的繁荣,离不开强大的跨国企业。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种草是追马最好的方法。”进博会的一场论坛上,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
转产中国
原本产于国外,出口到中国的Mazor X,现在部分转到了中国生产。
这是一款脊柱外科机器人,用以辅助医生完成临床手术。医疗整体在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而机器人是未来医疗领域的明珠。四年前,美敦力把这款机器人带到了进博会上展出,第二年在中国市场正式上市,并推向了医疗机构。
这台设备价值不菲,它能在中国市场落地,也增强了美敦力在中国投资的意愿。美敦力也是在四年前开始了这款机器人的中国本土化项目。
“这个机器人结合了转产和本土转型,从国外转产到中国,然后本土创新。”于婧接受采访时表示,美敦力不断地增加投资投入,经过四年的努力,美国、以色列、中国,以及欧洲的四地研发团队协作努力,最终才能使这个首款本土的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在10月28号拿到中国注册证。
美敦力在中国常州有两大基地,一个是康辉,一个是康迪。康辉聚焦于骨科和神经外科,康迪是聚焦于大外科板块。美敦力两年前在康辉增加了战略投资,升级了科技园。
康辉本是常州的本土骨科企业,2012年被美敦力收购后成为后者的全资子公司。2022年6月,美敦力与江苏常州的高新区政府签署协议,决定升级区域医疗设备制造能力。在这之后,康辉常州科技园将承担美敦力全球供应链区域基地与康辉医疗全球总部的双重职能。
Mazor X的本土化生产就是在常州科技园完成的。为此,美敦力投资建设了全新的有源设备生产线,2023年4月,本土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Mazor XC工程样机下线,2024年10月Mazor XC正式获批。
“我们未来的规划是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这里有一部分是从全球转产到中国来生产研发,有一部分是本土的创新。”于婧透露。
因美纳则是从新加坡基地出口中国,现在希望中国生产基地完成部分的替代。
因美纳是一家全球重点的基因测序和芯片技术公司。进博会开幕首日,因美纳与西湖大学等在内的本土客户签约,向他们提供最新的MiSeq i100测序仪;因美纳将于北京设立中国客户体验中心,以加强创新解决方案本土合作,中心拟于2025年建成开放。
这款最新的测序仪MiSeq i100来自因美纳的新加坡制造基地。2022年,因美纳启用了位于上海的制造基地,部分型号的产品已经可以在上海基地完成组装,不过其核心部件还来自于新加坡。而且,上海基地的生产制造范围以及生产能力还远远不能与新加坡基地相提并论,目前因美纳全球产能的一半来自于新加坡制造基地。
因美纳有意推动MiSeq i100系列的本土生产制造。该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郑磊表示,将积极探索并拓展针对本土需求的“中国方案”。
直观医学与复星的合资公司直观复星,近年来也在上海落成了其生产基地。达芬奇机器人,是其知名产品,在微创手术领域打开了中国三甲医院的市场。不过其上海制造基地目前还处于早期状态,核心部件从海外进口之后,在该基地完成组装。
必答题
“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谈外企本土化,已经不是要不要,而是一个怎么做,怎么把它做好的必答题。”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张珺在进博会期间表示,如果从外资到中国来做生意的角度来说,波士顿科学并不是领先的,很多企业(像消费)远走在医疗之前,医疗器械其实是蛮落后的。“如果横向比较,跟同业的友商对比,波士顿科学的本土化征程也蛮落后的。过去几年,我觉得我们是在补课。我们觉得下一阶段,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和本土的融合。”
2024年10月,波士顿科学在上海临港生命蓝湾的自有工厂正式落地。这距离该公司与临港签署协议只有一年时间。
波士顿科学在中国销售众多品类的微创器械,此前它主要靠美国等地的制造基地出口中国市场。近年来,波士顿科学也开始借助MAH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将其产品交予合作方在华生产。
波士顿科学在临港基地最早生产的将是血管内超声系统耗材。据第一财经了解,目前该工厂正在紧锣密鼓地生产样品,希望能借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境内企业生产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有关问题的公告》的相关政策,加速进口产品转国产。明年该工厂能够有产品下线,届时波士顿科学会在中国实现投资、研发、生产、贸易、服务的闭环。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猛,本土企业在快速成长。2022-2023年上百个器械产品进入创新绿色通道,这个数字是2022年之前八年的总和。
张珺几年前带美国总部的同事来中国,参观本土企业的创新产品时候,“说实在的,反馈一般般,没有特别惊艳的。”
这种情况现在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现在不单单在同质化的产品上,中国本土企业能够在成本上控制得更好,在设计方面更加大道至简,在效率方面能够不断地吸取临床的反馈。我觉得这是整个中国器械市场生态的很大优势,反馈来了以后不断地改,改的速度又很快。所以大家对整个中国市场的器械创新确实是刮目相看了。”
中国有大纵深的市场,这为跨国器械企业提供空间。本届进博会上,美敦力、波士顿科学等企业带来了各类先进产品,对比美国和欧洲市场,这些产品在中国的渗透率远远不够。
美敦力方面透露,美国每100万人起搏器的植入大概是1100次,中国目前没有到100次。
“我觉得有理由相信,美敦力会把中国市场作为战略市场来经营。”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表示,希望能够发掘本土的创新,不光服务本土病患,某一天这些创新产品也可以出海。“这些就是我们可以着力的,当然眼下先把已经执行的战略举措做好。”
观望政策落地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和重点城市政府先后发布了重大支持政策。7月份,先是国常会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此后上海发布《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10月份浙江就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械高质量发展征求意见。
“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背景,我个人判断是生物医药产业经过前段时间的迅猛发展进入一个比较寒冷的季节。政府想把生物医药产业从低谷拉起来。生物医药产业肯定是今后的支柱产业,我们不可能一直出口衬衫,不可能一直出口电动车,要出口高附加值的东西。”金春林在进博会期间表示。
这一系列政策与以往政策相比,其特点是全链条的、多部门的而且是全方位的赋能,而非一个部门出台的碎片化政策。政策覆盖了从研发端到审批端,从医保支付端到医院准入端,从投资的VC/PE端,到后面的上市端,是全链条的共同努力。
“政策下来以后,大家看到股票市场也上来了,生物制药产业信心也起来了。但是很多产业还在观望,到底落地的程度怎么样。不管怎么说,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讲肯定是一个比较大的机遇。”金春林表示。政府真正想让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让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要制定明确的医疗服务准入的标准、医疗服务价格、新技术准入的定价标准,要建立一套常规机制。
“全链条支持很重要,但是大家都知道追马最好的方法不是去追,种草是追马最好的方法。”金春林说,“要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符合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这是政府要干的事情。”
这些全球排名靠前的医疗器械企业都是千里马,他们对中国市场也有很多期待。
美敦力、波士顿科学、因美纳、强生医疗科技等的产品门类齐全,众多产品还没有在中国生产,比如美敦力的外科Hugo机器人。
2023年,位于上海的因美纳中国生产制造基地完成扩建,其首批国产化测序仪及试剂亦完成交付。
因美纳方面表示,“近年来,因美纳升级大中华区总部,进一步推动本土化布局,致力于在1-3年内实现高端基因测序仪及耗材的全面本土生产。”
美敦力在上海的制造基地,也不限于中国市场。“我们希望第一步先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来,第二步我们把自己本土的创新搞起来,第三步再让我们自己本土创新能够走出去。”
中国市场有巨大的临床研究潜力,因为中国市场医疗机构广、病患基数大。张珺认为,一些国际性的临床研究完全可以融入更多中国医疗机构。
波士顿科学在器械市场是一个投资并购非常活跃的企业,过去10年间,它在全球范围内做了超过40个大型收并购和战略投资合作,总价值约170亿美金。它也开始在中国市场寻找可能的投资标的。“我们在中国市场也看到星星之火。”张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