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夺得2024年“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区域观察
近几年,国内多个城市正在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随之而来的是,几个产业先锋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争夺日趋白热化。
从新能源汽车产量来说,最近3年,冠军之争基本在上海、深圳、西安三个城市之间展开。2021年,上海以63.2万辆的成绩遥遥领先,比同期深圳(29.95万辆)和西安(26.9万辆)的总和还多。2022年,西安异军突起,以101.52万辆险胜上海(98.86万辆),深圳则只有87.47万辆。
2023年,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5%至128.68万辆,西安则不升反降至98.38万辆。深圳的增势更猛,同比增长104.2%至178.6万辆,以较大优势问鼎“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上海、西安分居第二、三名。其他产量靠前的城市有:合肥74.6万辆,长沙72.69万辆,常州67.8万辆,广州65万辆,重庆50.03万辆。
近日,合肥市工信局发布数据,截至10月21日,年内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其中,1-9月产量92.75万辆,同比增长74.47%。预计全年产量突破130万辆,同比增长74%,将超额实现原定120万辆的年度目标。
而据官方数据,1-9月,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量为87.74万辆,陕西省包括西安市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9.88万辆。这意味着,前三季度,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一举超过了去年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城市,直追第一名深圳。外界开始讨论:今年的“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会不会再次易主?
山西晋非投资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逐一比较各新能源汽车生产大户的成绩单。综合现有产能、前三季度产量及今年以来的增长速度来看,到年底时,不排除上海还有同合肥一争(年产量)高下的可能,西安的几率则较小。此外,长沙、常州、广州、重庆、郑州等地均距合肥较远,其中,增长较快的重庆前三季度产量59.4万辆,已超过去年全年;郑州上半年产量21.9万辆,增长了10.4倍。
最后看卫冕冠军深圳。到目前为止,深圳官方并没有直接公布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但据《深圳特区报》10月29日报道,前三季度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8.1%。而据历史数据,去年同期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3.5万辆。推算可知,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82.9万辆,已超去年全年。不出意外的话,年内将超过2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个达成此成就的城市。
至此,谁将成为2024年“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答案其实已经提前揭晓,那就是,深圳有望以显著优势卫冕成功。全年新能源汽车城市竞争的悬念,将只剩下二三名之争,以及谁将跻身新的百万产量大城。
当然,这里仅从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单一维度进行比较。新能源汽车涉及产业领域广,上下游链条长,新能源汽车城市还有多个值得关注的维度。同时,哪怕仅比产量,竞争形势也是瞬息万变,目前没有哪个城市敢称“稳坐钓鱼台”。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之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分析,深圳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是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但深圳的传统汽车产业基础薄弱,整车企业比亚迪一家独大,这是当地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初期不得不面对的短板。
至于上海,韦福雷分析,作为老牌汽车城市,当地聚集了博世、大陆等上千家零部件企业,并且背靠整个长三角的汽车产业生态,具有完备的产业基础。同时,上海在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方面也在国内保持领先。但上海的整车企业以外企和国企为主,民营企业较少,“应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韦福雷说。
山西晋非投资
在韦福雷看来,西安已形成以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拥有比亚迪、吉利等整车龙头企业。短板则是创新研发能力不足、汽车产业集群不强、配套率低。
近年来,合肥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定为“首位产业”,先后出台多份重磅文件,提出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愿景。目前,合肥已拥有江淮、大众、蔚来、比亚迪、长安等6家整车生产基地,集聚上下游企业500多家,去年全部汽车总产量达134万辆。随着比亚迪、长安等新能源车厂产能爬升,合肥的新能源汽车放量增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的新能源汽车规划产能巨大,仅比亚迪一家预计明年产能就达132万辆。此外,蔚来、大众、小鹏三家的近期规划产能也接近80万辆/年。接下来一两年,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还有大幅增加的潜力。而深圳由于本地已几乎没有可供造车的新增土地供应,未来增长空间将主要取决于比亚迪深汕工厂的产能扩张情况。未来,谁将坐上“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的宝座,结果难料。
随着中国引领全球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国内汽车工业的重心正从沿海向内陆转移。这给了合肥、郑州、长沙、重庆等地以机会。在此形势下,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汽车城市,应把竞争重点放到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价值链上游,而不是门槛相对较低的整车制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