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智能电网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思考

2024-11-20 18:33:46 1阅读

对于能源电力系统来说,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是提升绿电比例、保障供应安全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所发布的报告,2023年中国智能电网市场的规模已接近1077.2亿元人民币,过去五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0.31%。基于当前趋势,预计至2024年,中国智能电网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望达到1188亿元人民币。

智能电网发展正在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推动方面,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为智能电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传感器、智能电表等设备广泛应用,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与精确控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用于数据分析和预测,优化电网运行。产业构建方面,智能电网正在与能源互联网加速融合,促进了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和消纳,推动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建设。

当前,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面临“源网荷”协调困难、用户侧供需互动需求加大、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等多方面挑战。对于电网来说,必须加快建设形成电网“新质生产力”,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与电力供需协同发展。

当前智能电网发展面临五方面要求

在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智能电网发展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要求支撑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电力。

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智能电网需要成为支撑能源绿色转型的中坚力量,以整合和平衡60%甚至70%以上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

二是要求更高效的电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模式。

全会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供需匹配则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智能电网需要更好地适应中国东西部电力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差异,以及用户端电力消费需求更加灵活带来的峰谷差距,例如适应中国电动汽车普及引发的新电力消费模式。

三是要求更高的协同性。

全会强调,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地适应,生产要素的高效协同有助于新质生产力迸发出强大力量。对智能电网来说,则需要注意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包括但不限于与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紧密结合,共同推动各行业的发展,并实现整体效益的提升。

四是要求拥有更广泛的智能市场和交易平台。

全会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智能电网未来在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壁垒,允许不同的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智能化的能源交易,电力消费者也可以作为电力生产者参与交易,从而共同培育更大、更广泛的电力市场。

林伯强:智能电网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思考

山西晋非投资

五是要求培育更高技术的复合人才。

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智能电网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更需要具备高技术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来推动创新和应用。在全会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技术创新的要求下,未来的智能电网需要在技术、材料和设备层面之外,注重培育和发挥劳动者在技术学习、应用和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当前智能电网发展面临三方面挑战

一是面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入引发的技术性和安全性挑战。

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特别提出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电力消费中的占比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更加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配合智能电网,对多种不同的能源资源和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调控,确保它们能够相互协作和可操作。这是一项难度较高的技术挑战。

同时,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并确保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由于智能电网依赖于大规模数据采集和管理,因而需要确保数据隐私和安全,因此网络安全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安全挑战。而随着不稳定的风光电力占比提升所引发的电力供应稳定性问题,则是另一项重要的安全挑战。

二是面临高投资引发的经济性挑战。

全会强调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智能电网往往面临着高投资需求,智能电网项目可能面临资金支持和融资难以及经济回报周期长的问题。一方面,智能电网建设初期需要配置高度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其面临较高的初期投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智能电网的设备和系统往往是一个发输配的集成体,需要定期维护、更新和升级,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后期维护成本。

另外,从集成的角度来看,智能电网的运营管理也面临着“木桶效应”,需要更多的创新成本来弥补技术不成熟将会带来的技术风险和不确定性。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高投资额与长回报周期的挑战,需要通过创新的、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来进行支持。

三是面临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不健全的挑战。

智能电网建设核心目标就是提高电网灵活调节和优化配置多种能源的能力,这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市场机制,而现有的电力市场机制主要体现在中长期电力交易和省内交易上,缺乏灵活有效的现货与辅助服务市场以及省间交易机制来体现灵活性电力资源的潜在价值。

其一,智能电网是需要纳入更多的用户侧参与来实现能源的共享和交易,然而现在的售电侧市场格局相对单一,用户参与度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来充分发挥用户侧灵活性和能源共享的优势,限制了其发展空间。

其二,中国电力市场长期以来以省为实体,各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阻碍了电力资源的跨省流动。对于智能电网而言,电力跨省级流动将成为常态,需要更完善的省间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来确保电力的跨省无障碍流通。

林伯强:智能电网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思考

山西晋非投资

其三,源网荷储、微电网等新模式正在快速发展,而现行配电网和大电网互动涉及的协同调度和费用分摊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对应的内外部价格需要更灵活、基于实际情况的定价机制。

推动发展智能电网的政策建议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鼓励技术创新。

全会强调,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一方面需要做好资源配置,加强合作。首先,从顶层设计做好做细智能电网短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相应发展路线图。具体来说,应统筹城乡发展,在城市地区,可以重点关注高负荷区域和能源密集型产业;而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智能微电网解决偏远地区的电力供应问题。其次,打破行业生产要素的进入壁垒,促进人力和资本的跨行业流动。智能电网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包括能源、通信、信息技术等领域,这就需要政府、电力企业、科研机构、社会资本等各方加强合作。最后,积极开展智能电网示范项目建设,通过示范效应引导和推动更多地区和企业参与智能电网建设。可考虑从电力调入比例较大的省份和地区入手,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省等。这些地区通常面临着更大的电力供应压力和能源管理挑战,且地区居民电力支付意愿和电力质量需求较高。

另一方面要大力创新,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全会提出,要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规范,完善智能电网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包括统一设备接口、数据通信协议等,保障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其次,扩宽智能电网项目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更加注重投资的效益而非投资规模,实现高质量的投资。最后,要完善创新人才队伍梯队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在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知识过硬的专业人才。

二是加强上下游合作,以全产业链优势和国际市场缓解成本压力。

全会强调,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各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因此,要鼓励上下游合作,发挥“高精尖”产业链的引领作用。首先,探索分布式能源、储能技术、智能控制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和设备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带动相关产业链技术升级,降低整个社会的创新成本。其次,鼓励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制造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技术创新、产品优化和市场拓展的良性循环,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最后,在建立智能电网领域技术优势后,需要支持智能电网产业和技术“走出去”,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优化电力市场机制。

全会强调,要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并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因此,首先要建立统一的能源交易平台,为智能电网内外用户提供公平、透明、高效的电力交易服务。同时,根据不同区域的能源特点和需求情况制定相应的电力市场规则,提高市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其次,完善多元化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包括电力现货市场、电力长期合同市场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等,以满足不同类型用户和不同时间尺度的需求,促进电力资源的灵活配置和交易,提高市场的竞争程度和效率。

再次,支持弹性需求管理,鼓励用户在电力供应充裕时段调整用电行为,以适应电力系统的负荷变化。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和能源供需情况采取差别化的定价策略。最后,结合正在源网荷储、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探索灵活的电价机制,理清配网和大电网的权责边界,研究二者互动模式下输配电价、辅助与备用服务等费用分摊机制。

(林伯强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黄辉系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项目高级主管)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噶吃饭吗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