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国外贸韧性背后:外贸全年“质升量稳”意味着什么?

2024-11-20 18:28:42 1阅读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前10个月,以人民币计,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36.0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速为5.2%。

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在近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复杂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下,外贸的稳定增长充分体现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活力,为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20.8万亿元,增长6.7%;进口15.22万亿元,增长3.2%;贸易顺差5.58万亿元,扩大17.6%。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前10个月我国外贸平稳增长,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外贸质升量稳目标有望实现。

“今年国内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与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形成双重驱动,推动我国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今年贸易顺差规模很可能创造历史新高,但整体仍处于合理区间。

专家解读|中国外贸韧性背后:外贸全年“质升量稳”意味着什么?

什么因素支撑外贸韧性

崔凡认为,自2017-2018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以来,中国外贸展现出较强韧性,连续多年保持正增长。但2023年,受全球需求走弱影响,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以人民币计仅增长0.2%。这一增速放缓与全球贸易形势同步。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2022年基本完成疫后复苏,基数抬升导致2023年增速回落。

世界贸易组织(WTO)在今年10月更新的预测中称,2024年上半年全球商品贸易量转为上升,同比增长2.3%,随后在今年剩余时间和2025年将进一步温和扩张。预计2024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2.7%,略高于此前估计的2.6%。其中,预计今年亚洲出口量的增长速度将超过其他任何地区,增幅将高达7.4%。然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继续给预测带来巨大的下行风险。

同时,10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经理人指数(PMI)为49.4%,虽然连续4个月在荣枯线之下,但相较9月回升0.6个百分点。

崔凡认为,从需求角度看,全球市场需求在今年有所提升。尤其是进入下半年后,出于对未来潜在关税政策的担忧,部分进口商有加紧囤货的迹象,这种因素也导致海外需求上升,从而推动了出口增长。同时,中国国内的生产端也呈现平稳增长,这与制造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有一定关系。因此,今年国内生产扩张与国际需求增长的双重驱动,令预测普遍看好今年的出口增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88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高于同期人民币贷款余额6.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 10月出口额以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了11.2%,但据海关货运监管业务统计,主要依靠数量提升(+11.6%),价格因素进一步走弱。

崔凡认为,这种“以量补价”的情况延续了去年6月份以来的态势,与前年形成对比。前年是量缩价升,而去年6月份至今则是价格下降、数量增长。

崔凡称,全球通胀与国际贸易价格指数呈现出非同步变化,这一现象背后有多重因素,包括大宗商品价格趋稳回落、物流成本显著下降以及供给端通缩压力显现。

具体来看,2023年以来,全球主要原材料价格较2022年高位明显回调。以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数(CRB)为例,截至11月18日,该指数较2022年峰值降低了约14%。

其次,全球海运价格较历史高位也大幅回落,虽然2023年下半年以来受红海局势影响出现短期波动,但整体维持低位。截至11月15日,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平均值较2021年的高峰值下降约68%。

最后,供给端通缩压力显现。一些主要制造业国家出现明显的生产端价格下行,对全球贸易价格形成下行压力。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24年9月的工业产品生产者价格比2023年9月下降了1.4%,比2024年8月下降了0.5%。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称,9月中国PPI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2.8%。

贸易顺差如何解读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贸易顺差达7852.7亿美元,扩大15.8%。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贸易顺差达6895亿美元,同比增长9%。

崔凡对此解读道,“今年上半年的贸易顺差处于历史次高水平,前三季度顺差创造历史新高,预计11-12月将延续此趋势,令全年货物贸易顺差创下绝对规模的新高。”

崔凡称,尽管贸易顺差将创历史新高,但我国经常项目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仍处于合理范围,没有明显的失衡风险。他解释,这一比重通常被用作衡量外部经济平衡或失衡的重要指标。而经常项目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要素收入和单方面转移支付等,综合反映一国的外部经济平衡状况。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发布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为2406亿美元,与GDP之比为1.8%,高于上半年的1.1%。

崔凡称,国际标准普遍认为,3%以上的比值才会被视为失衡。当前我国的数据仍在合理区间,说明当前经常项目余额健康无失衡问题。尽管绝对金额较大,但因中国经济体量庞大,其占GDP的比重并不高。

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还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5182亿美元,同比增长17%,而服务贸易逆差1814亿美元,其中,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顺差增长。同期,我国对外股权性质直接投资净流出987亿美元。

崔凡称,在经常项目内部,服务贸易和要素收入等多项呈逆差状态,顺差主要来自于货物贸易。在货物贸易中,中国是农产品、矿产品和燃料的净进口国,制造业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同时,我国制造业的顺差规模在全球占比较高,且制造业在中国的集中度不断提升。

“这种规模的制造业顺差,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引发国际贸易摩擦。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加,即使经常项目余额占GDP比重不大,但绝对规模的增长及其集中在制造业的特性,可能会加剧其他国家对贸易不平衡的关注,增加摩擦的可能性。”崔凡称。

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2024年截至目前,全球对我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有156起,其中反倾销125起,反补贴21起,保障措施10起,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崔凡认为,这一情况表明,中国外贸仍在应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噶吃饭吗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